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刺猬,把握好距离的分寸,亲而有间、密而有疏,才能感受到那份得来不易的温暖。
插图

职场人际关系
职场人际关系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就能想到,自己无疑又一次吃了人际的亏,而也是这次吃亏,才让自己看明白,自己以前所谓的清高和执拗是对人际多么肤浅的认知。特地写这么一篇关于职场人际的文字,希望自己后面可以吸取教训,不要一次次的摔倒,都不知道为何。
之前的自己,因为读书时代的“品学兼优”,一份好成绩一直让自己一路顺利的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好机会,直到走到工作岗位,对于人际的不屑带来的种种弊端才显示出来,起初自己只是以为,是因为体制内的特殊环境造就的,彼时也有着大部分的同学同自己一起诟病着“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的各种乌烟瘴气。殊不知,出来之后,才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始终是逃不出各种各样的关系与交情,一直笃定的“纯粹”在现实的考核评级上面不堪一击。这才一下子,如梦方醒,当时在体制内,种种不顺心也是人际上出的问题,一切并未改变,只是换了个环境重复上演同样的问题罢了。
我相信,很多人依旧会和当时的我一样,将职场“人际关系”等同于办公室政治,视其为蝇营狗苟一般的职场糟粕和文化遗毒。现代职场应该恪守契约精神,苦练本领,增强价值,刚正不阿。
我也是怀揣着如此的观念,选择从复杂的“体制”来到了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重地,信奉着媒体上鼓吹的“简单、阳光、透明”,但事实上,年轻人并没有经历过复杂的人情世故,确实简单,但绝不愚笨,及其聪明但又缺少人生底色,受所在单位的影响更甚,潜移默化的不成文的办公室政治在年轻人心里扎根的更为严重。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部门是从事To B为主造成的现象,而是在大多数公司大多数部门一定都是如此,简单的工作职能外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人际的混乱,工作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客观真实性和唯一性。
职场人际第一定律:每个人都是复杂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一切,凭个人经验来做自认为有逻辑和有意义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做法,甚至不意味着,别人会理解你的做法。
而我正是犯了这一条,自以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较完整和系统,按自己的做法于公司当下是最优的,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就好了,无需理会别人的拉帮结派,结果自会见分晓。但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这么好衡量,如此这般只是以硬邦邦的逻辑和对错去和周围的人死磕,好的机会和资源基本都和自己无缘。
职场人际第二定律:每个组织都是复杂的。
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简单、阳光、透明”,即使是在强调无限透明的组织,只有有人的因素在,就有灰色地带,就有需要人来解读的地方。你可能说了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没有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可能别人开几个会就能获得最高的关注和回应,这里面,涉及到信任,以及更高层次的“核心圈”的人际关系。
此方面,有一些特别有天赋的人,只要你和他对话,他就有让你觉得你是这个房间中最重要的人的魔力,你感受到来自他的认可和信任,不自觉的要分享你真实的想法和追随他的意愿,这就是所谓的“天生的领袖”。
职场人际第三定律:职场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都会“寄生”在人的身上
职场,由于利益矛盾的永恒存在,是人际关系冲突的最好温床。职场就是竞争,职场就是合作。每个人都想做最少的事得到最高的福利,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的多,自己做得少,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力。所以,你和你的同事、上司有着天然的紧张感。
也是因此,职场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往往都会“寄生”在人的身上,即便如今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度迅速,但当你真正了解一个行业,你就会发现一个实事,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有效的经验,行业知识,常识,都是没有“成文”的。越是偏实践,偏行业,偏内幕,及时性的信息,越难通过公开的资料查到。这些信息都在“浸泡”在这个行业里的人的身上。
如此,便可知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了。
工作上讲究的是竞争与合作,工作外讲究的是亲密而有间隙
同事之间的关系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 工具型:工作流程规定之中的配合,包括平级和上下级关系;
- 礼节型:日常交往中的礼节性互动,比如相互赞美、带个咖啡,吃个饭等;
- 道义型:以传统的“忠”和“义”为核心的小圈子文化,英文中称为tribe部落;
- 感情型: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同事关系;
工作上讲究的是竞争与合作,工作外讲究的是亲密而有间隙。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面对挑战或负面意见波澜不惊,内心一定要强大,不要去争辩,而是要学会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