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
插图

逻辑与科学
现代科学中的逻辑悖论
现代以来,逻辑与科学,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一直以来,在我们一般人心中,都认为”科学”的是符合”逻辑”的,而”逻辑”的也是满足”科学”的,例如1+1=2,便可知1+1=1,1+1>1都是错的,但直到最近,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量子物理、复杂巨系统等前沿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让我们对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感到迷惑,这种前沿科学的发现,在我们看来常常是1+1=1,1+1>1的”错误”结论,例如:物质即是波,又是粒子,薛定谔的猫既是死了,又是活着,以及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一系列发现。就连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认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给出了”哲学已死”的论断,更是让我们普通人感到迷惑。
想说清上面的问题,首先要从形式逻辑和经典科学讲起,一般来讲,我们普通人脑海中所理解的”逻辑”是形式逻辑,是一种非黑即白的逻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2的逻辑,是可以归结为满足同一、矛盾、排中三大基本规律的逻辑,即A等于A,A不等于非A,A或者非A、没有其他。一直以来,人们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从几条事实出发,建立起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从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论,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几乎都遵循该原则。人们基于如此简单的逻辑规则,在其上发展出来的理性推导,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量子力学的出现,让人们开始看到形式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完美,有许多矛盾之处并不符合”逻辑”,传统的形式逻辑思维让我们很难理解量子的”既死又活”,”叠加”、”纠缠”等特殊现象,加之以物理学家”哲学已死”的论断,是否逻辑在现代科学中真的就不适用了呢?
这个问题依旧困扰着很多人,结合这次课程所学,我想对此谈谈一点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科学的不断探索,当前的所谓”逻辑悖论”常存才本应是自然常态,形式化逻辑”非此即彼”的思想的确已经不适应,逻辑本就是一种”抽象和升华”的思维方式,也应当随着科学的演化而前进,而面对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辩证逻辑相比起来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种”逻辑悖论”。辩证逻辑认为”亦此亦彼”,例如原来形式逻辑中认为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但辩证逻辑认为一个人既是好人又是坏人,又如量子力学中,光和其他基本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具备波粒二象性,如此进一步再理解,薛定谔那只”既死又活”的猫,当你不去观察其状态时,其以波函数的形式存在,不以具体的状态存在,但当你去强行观测其状态时,带来波函数的坍塌,便看到了一只”死猫”,但你依旧不知道未进行观测之前是只”活猫”,还是”死猫”,因此从辩证逻辑角度看来,他便是一只”既死又活”的猫,此时的”死”与”活”已经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存在,如此一来,便也不再觉得那只”既死又活”的猫是那么的让人错愕又恐怖了。
因此,我认为,在当代科学中,形式逻辑是基础,辩证逻辑为升华,正如相对论中的微观、宏观之分,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缺乏辩证逻辑的形式逻辑无法解释一些问题,缺乏形式逻辑的辩证逻辑亦会变成”诡辩”,因此就像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矛盾后,依旧承认在宏观世界经典力学的正确性与适用性,因为在相对论的角度下,”对”与”错”已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承认经典力学的正确性是相对论的必然推论。也正是如此,”悖论长存”才是科学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