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为“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

—— 书中摘录

插图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生于1943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数字化生活方式杂志《连线》的资深专栏作家。他早些就学于麻省理工学院,1966 年获该院教授席位。此后数年,他同时担任耶鲁大学、密执安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尼葛洛庞帝在计算机及大众传播科技发展上有着独特的创见与贡献。1996 年他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有影响力的未来学家之一。

尼葛洛庞帝有预见性的描述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他从梳理“比特取代原子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到“计算机界面革新为人性化界面的构思”再到“后信息时代人类生存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时间线与踩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钩织了数字化生存的图式。

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特的时代,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描述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将数字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深入到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交往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特化”。最后一部分:数字化生存。在前两部分的铺垫下,这一部分引出了整个书要讨论的主要议题:数字化环境下,我们的生存观。作者通过对后信息时代,便捷的联系,从游戏中学习,无所不在的万事通,以及新电子保护主义等小节的描述,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持的观点,他在对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悄然到来是有所预料以及乐观积极应对的态度的同时,也相信“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

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只是一个个维护节点的“工程师”。知识的进步变成了节点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复制。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奇妙的是,当网络与人脑进行“嫁接”之后,一个个从不愿读书的凡夫俗子也能够瞬间与世界知识宝库合二为一。电脑网络成为人脑的直接延伸,变为虚拟的人脑,于是人们眨眼间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拥有”的知识足以令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羞愧。然而,这种“拥有”具有多少内在化的成分?虚拟的人脑能产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吗?看来,在数字化时代,人越是“拥有”(拥有=检索+复制)知识,知识就越外在于他。人越来越不需要也无力对知识进行消化。

比特一直在呈指数的增长,知识却只停留在了表面,我们要面对的这个比特世界里,需要的是一个更大的容器还是一个简陋的加工机?容器可以装更多更新的比特,加工机用于对信息的及时处理,理出知识以供运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