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

我们仿佛拥有了关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却越来越缺乏意义。我们要么手足无措,要么振奋勇气。

—— 书中摘录

插图

时间简史


《信息简史》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被称为”最伟大的科技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中有三本列入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他最出名的书是《混沌:开创新科学》和《信息简史》,其中《信息简史》荣获 2012 年美国笔会/E·O·威尔逊科普文学奖和 2012 年皇家学会温顿科普图书奖。除了著书立说,詹姆斯·格雷克还是一个互联网实干家——他于 1993 年在纽约市成立了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一,The Pipeline。它是第一家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就是 ISP,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Usenet 和万维网,使用在 Windows 和 Mac 操作系统上运行的软件。

“信息不只是我们不堪重负的图书馆和Web服务器中存放的那些内容,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人类意识、社会、地球上的生命,乃至整个宇宙,归根结底都是比特……”

《信息简史》的基本理论就是万物皆比特,从信息角度思考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对应基因提出了模因的概念,从信息思路解释了生命体的来源,引申开来就是信息是生命的本体。基于此,我们的DNA都是信息的存在,而信息可以被很多载体传播和播放,这与克隆理论一模一样。蛋白质就是播放器,DNA是硬盘。所以克隆技术的实现是增加了生命体播放信息的载体数量,并不存在哪一个是真实的,就像手机和电脑播放出的同一首音乐一样,都是真实的。

格雷克试图提醒人们,信息的“意义”将在今天凸显出更大的价值!当前互联网的指导思想可上溯到香农的信息论,信息论排斥了“意义”的作用,更多强调技术的力量。当互联网走过了蛮荒的阶段,当我们被碎片化、无序的“全噪音”信息包围时,是否意识到需要回归于人文?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用0和1来描述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心智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此书对信息的产业化进程中浩如烟海的数字英雄与明星产品都未提及,唯独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详解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完全互联网的内容组织与传播方式,它通过话题去凝聚兴趣人群,用规则去鼓励与管理内容,将技术与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我们通常将数字化理解为一个介质变迁概念,这是一个错误!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打破的是纸书为代表的知识凝聚与传播方式,纸书的落后性并不仅仅在介质的,更是内容结构、体验设计、编辑过程、思维方式与时代的整体脱节,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连知识的定义都变了,“学富五车”的信息拥有能力、“皓首穷经”的信息理解能力不再是知识的本质,知识更新为信息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当“知识”的定义都可以为信息发展所颠覆的时候,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行业。

《信息简史》图书链接(提取码:umrs)

Ref: https://www.tmtpost.com/10193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