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的本质》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构建完美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但我相信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书中摘录

插图

零售的本质


《零售的本质:为顾客提供生活解决方案》

本书作者本多利范,日本7-11最年轻董事,以一己之力创造了韩国便利店奇迹,打造了年销售2亿颗饭团的便利店经营传奇。本书讲述了其在韩国运营7-11便利店的管理与经营心得,以其40余年的流通产业经营者的丰富经验,向读者展示了其便利店经营法则,揭示零售的本质,并为当下火热的“新零售”概念提供诸多参考。本书以案例为主,道理浅显易懂,对于零售行业相关从业者,无论是集团管理者,还是夫妻店小老板,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本多先生在书中提出,零售的本质就是为顾客提供生活解决方案,便利店就是街道上为顾客提供便利的生活解决方案的场所。其所实践的商业逻辑是:“一切经营和思考要围绕顾客需求及其变化这个中心,要时刻思考如何为顾客带来方便,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他在书中反复多次强调,无论技术和数据如何发展,这个基本的商业逻辑是不会改变的。

国内,随着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的火热,关注该领域的人也越来越多,本书的序由远大集团的何广川先生所做,序中关于西方经验与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实践的思考,引人深思,受教良多,遂摘录至此处。

中国的零售业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经从当初机械模仿西方零售模式,到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商业零售形态。不管是经营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还是其他零售业态,从本质上来说,其基础理念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但要满足顾客已有的需求,更要去分析和把握顾客潜在的需求,满足顾客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需求。预期之外的东西,才会带给顾客惊喜,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在零售业新技术应用不断迭代、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一种声音:以后是新零售的天下,零售终将实现无人化,在线购物会使传统零售逐渐没落和消亡。我对此的看法是:传统零售和新零售一定是共存、相互弥补的,而不是零和的关系。

零售行为的主体是人,满足人性的需求才是根本。人需要的是有尊严的、有感情的、有温度的、有乐趣的、有交流的销售行为。依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购物更多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传统零售才是“道”,新零售的网络等技术创新只是“术”。但传统零售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提升交易效率、扩大交易范围、防范交易风险、打破交易时间限制等功能,来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

在目前网络销售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顾客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度的。因为网络购物带给顾客的最大价值是便利和便宜,但购物的社交属性等社会性因素几乎无法体现。比如,几位朋友相约一起聊天,一起逛街,分享购物心得,共享美食。这种在实体商场里游逛,视、听、触的感官体验,以及和销售人员及商品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欢乐,是在网上商城里体验不到的。人需要交流、尊重,需要有温度、有乐趣的体验,因此实体商场是不会消失的。

按照业界标准,零售业(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货为本、以店为本、以人为本”三个阶段,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阶段,产能开始过剩,商品开始供大于求,消费市场进入“买方时代”。顾客有着无数的选择,且关注度越来越不聚焦,忠诚度越来越低,为了争夺顾客,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服务”——无微不至的服务。那么,在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第四阶段——零售业的4.0时代,对零售企业而言,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所谓“新零售”的“终极武器”又是什么呢?

未来,中国也逐步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的时代,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也会和日本、韩国一样,实体商业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小型化和专业化。而这其中的专业化,可能就是实体商业实现“融合升级”,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手段,把与顾客的距离拉得更近,把顾客变成“自己的拥趸”。因为未来的顾客需求无限多元、极富个性,越来越多地追求商品的附加值,例如品质、艺术性等,甚至是人格认同。实体零售商业的情感化、社交化发展趋势或成为主流。

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和准备迎接这些新趋势的到来?这都是需要从业者积极思考并实践的现实课题。

《零售的本质:为顾客提供生活解决方案》图书链接(提取码: i6nk)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