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由中心化的体系来保证某种东西的价值是不可信的,中心化体系那些自我监督的花言巧语更是不可信的,唯一可信任的是信任本身。

—— 书中摘录

插图

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定位在科普的范畴,里面很多观点在各个地方都多多少少的听到过,并没有让自己读到特别惊艳的见解,但和碎片化的博客、微信、微博相比,书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更长的篇幅系统论述一件事,作者不必担心读者没看过上一篇,也不需要假设读者看不到下一篇。作者可以循序渐进,把在一篇文章里永远不可能讲好的内容写的清清楚楚。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算是将近几年风风火火的区块链的相关理论和应用集合在一起,帮助人们把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里我摘抄记录了几个有意思的观点:

基于区块链的这些应用的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由中心化的体系来保证某种东西的价值是不可信的,中心化体系那些自我监督的花言巧语更是不可信的,唯一可信任的是信任本身,当大家把自己对一个非中心化的信任共同的写到一个账本上的时候,每一笔交易便不再需要一个中心的确认便可以一目了然。这里提的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类比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者政治经济思想的代码投射,但是技术能不能根本上解决某些问题,我是没有信心的,毕竟人性和社会的复杂要远远甚于此。

在互联网上进行价值交换,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二是如何确立价值交换双方的信任关系;三是如何确保双方的承诺能够完成依靠网络的自治机制(智能合约)而自动执行,而无需可信第三方的介入。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过去总是把信用当作一个道德问题,试图从道德层面约束交易行为。淘宝极其复杂的信用体系试图区分真实的交易行为与作弊交易行为,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社会关系、职业、收入甚至公共事业缴费单,评价一个人的信用高低。然而在区块链的信用评价中,信用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用户的交易行为不再被区分为作弊交易与真实交易,而对所有的交易行为一视同仁,通过数学赋予交易以成本(币天销毁),便可以使信用评价结果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信用。作弊是允许的,不存在一个中心化权威可以跳出来宣布冻结你的账户,但即使你作弊,也不会对任何人的信用产生影响。

如果说TCP/IP协议让我们进入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时代,区块链则将把我们带入价值高速公路时代。出于价值交换的需要,人类进入数据可计算时代。数据结构也进化成为附带计算机程序的代码,数据可以自我计算,自我运行,从而成为智能数据,为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智慧社会打开了大门。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图书链接(提取码:eeg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