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毛泽东

插图

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

每当读伟人的传记的时候,我总是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小心翼翼的从历史的书卷中,去感悟一个时代的波澜,去感悟一个人物的伟大。

每当提起毛主席,脑海里就会想起那首“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在许多中国人民的心中,毛主席就如同神一般的象征而存在。

我选读的这本毛泽东传,是美国人罗斯·特里尔撰写的。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可能是因为平时国内很少宣传这段时期的缘故,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的少年、以及晚年的时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血有肉,很平凡也很真实,尤其是在韶山的那段时期,并没有渊博的学识、超凡的天赋,但却有着自己的倔强和骨气,敢于同自己父亲的自私斗争,敢于同私塾老师的迂腐宣战,更是在离开韶山去县城读书时,发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言。晚年时期的毛泽东,虽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一直在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可能是个错误,但是从当时革命者的角度来看,革命胜利了,革命者成了统治者,腐败却开始滋生,资本主义也开始蔓延了,没有谁比共和国的缔造者更为着急,毛主席可能没有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可他真的没判断错形势走向,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却不够他温和改良了。而文革其实就是发动人民防修反修,不让红色江山变色。毛主席看不惯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就发动学生踢开党委闹革命,不管你是省长、县长还是书记,都可以把你拉出来斗一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也是文革时期的发明,毛主席是要给人民以最大的民主和自由,也可以说是进行一种大民主的实验。虽然,在文革中有些人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像陈云、彭真、杨尚昆、王光美等老一辈革命家虽然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后来的事实使他们对毛主席也有了些许理解,难怪王震将军在后来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到50年以后的事”。今天来看,毛主席所担心的很多事情都有出现,而如今,党内大部分人也开始正视到党内滋生的腐败问题。

毛主席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对最广大最底层的人民更是拳拳爱民之心,读其传记,越是了解其生平,越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虽然不不那么完美,但对于这样一个把一生的心血,包括他的亲人,都贡献给党和国家的历史老人,足以当得起每一个国人的尊敬与崇拜。

《毛泽东传》图书链接(提取码: n8de)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