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 —— 锦上添花、落井下石。
插图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被牧之民俯首称臣的驯服心理的演绎,或者说,领袖崇拜的心理解构。群体是无辜者亦是造孽者,从这个角度看,实在像极了一部人类的悲剧史。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说,心理学领域写就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勒庞不失远见地预言人类将进入一个群体时代,并认识到这群缺乏组织的人的日益重要性。他坚信正是群体禀性中的道德因素构成了历史的真正主脉,而这恰是历来为社会学家所推崇的自然科学式的描述方法所不具备的,故勒庞对集体心态的探讨,对后世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深具启发价值。
本书的写作背景:
习惯上认为该书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事件为基础的著作,但这一说法并不足够准确。除去大革命的岁月,该书还包括第三共和国的审判、走马灯般的政府更迭、布朗热事件、雷赛布之巴拿马饮恨、德雷福思冤案等二十余个用以佐证观点的历史事件,借此勒庞考察了社会历史运动中群众——作为参与主体——的行为、心理特征。
处于人类思想的转型期。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以及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是构成这一转型基础的两大因素。群众力量的崛起,民主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普及,让维护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理论的勒庞惊惧。
精英主义的兴起,精英主义代表普遍对民主政治感到悲观,认为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多数人暴政,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保证。
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 集体心理的获得,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传染而同一,以及立刻把暗示转化为不再受责任意识约束的行动的倾向,是群体成员(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非理性人)的主要特点。而群体表现是好是坏,只取决于所受暗示具何性质。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冲动、易变而急躁的性格,易受暗示和轻信的习惯,夸张而单纯的情绪,偏执、专横而保守的态度一同造就了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的群体行为。对于各种意见和信念,群体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这种绝对化而不容怀疑的态度,在人数赋予的力量感的催化下,促使群体赋予自己的理想和偏执以专横的性质。同时,其极端化的感情也注定它只会被简单、极端的感情打动。
群体意见、信念赖以形成的间接因素(准备性因素)。 种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是酝酿一切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土壤。

乌合之众
除了阐述了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各种力量,书中还说明是什么人以何种方式将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群体的领袖。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而所谓的“头羊”,或是全体成员中最迷醉于那种适合于使徒的强烈信念的人,或是为谋私利用取悦于无耻的本能来说服民众的巧言令色之徒。前者因理性亏空而无视目标的荒诞,后者因无力唤起民众的狂热信仰而奏效于一时。事实上,只有自身亦想入非非的领袖才能鼓动群众生发信仰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其专制权威是他得到服从的保证。这些煽动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力充沛却只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如,加里波第);另一类是能够持续保持意志力的人(如,哥伦布、雷赛布),这种品质足以让他们征服一切。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逻辑论证不被群体理解,简单断言却十分有力,这是宗教书、广告等总诉诸于断言的理由。它借助不断重复在群众头脑中生根,并以得证真理的姿态为人们所接受。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而无异议的重复,就会形成流行意见,并开始在群体中传染。当然,传染在作用于民众后,也会向上层蔓延,民众意见不久就会成为普遍意见。断言、重复和传染这套组合拳的作用略微缓慢,然而一旦生效,便效果持久。
名望。名望有两类:先天名望和个人名望。前者包括人的头衔、财富和声誉,以及荷马史诗/巴特农神庙的声名等;后者则是个人品质或精神面貌所生成的吸引力。名望让群体满怀赞赏或敬畏地接受统治力量(人、观念等)的支配,并逐渐丧失对现成意见的判断力。通常,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阶梯,换言之,失败令名望受损,名望越高群众的反应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