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知道趋势,意味着已经胜利在望。

—— 写在前面,致自己

插图

THE INEVITABLE


《必然 THE INEVITABLE》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知道趋势,意味着已经胜利在望。如果对未来科技与商业共舞的时代充满好奇和疑问,你将是这本书全球范围内第一批读者。比美国人还早半年。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凯文·凯利?因为他对这一代中国互联网人的启发实在太大。是他第一次在《失控》中提示我们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是他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么》提示我们——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而在新书《必然》里——凯文·凯利全面介绍了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换言之,他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如果互联网科技是一个新生物,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这个新物种的身体里展开我们的生命历程。这个比喻很好理解。但是难题来了——我们和那个“生物”相隔甚远。不是空间距离,而是相差了一个维度。就像蚂蚁不理解蚁巢,我们身体的一个细胞不理解我们的大脑一样,我们很难理解那个“生物”。在《必然》这本书里,凯文·凯利就是要帮我们做到这件事。
他给我们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这不是一本科技著作,也不单纯是一本思想著作,而是一个人倾尽心力为未来30年人类命运做的一次掐算。读过《失控》的人都知道,凯文·凯利说对了此前的30年。

必然

作者序

过去的三十年,互联网/Web/移动系统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现代全球社会的舞台中心,所发生的一切都被一些大势所趋,这些趋势将会在未来数十年中持续增长,本书将对12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阐述,而它们将会塑造未来的30年。

本书中所谈及的数字领域中的必然是一种动能,是正在进行中的科技变迁的动能。这些转变并不全都受欢迎,但任何禁止的做法最多只是暂时有效,以一种警醒的态度来拥抱新科技要有效得多。

变化是必然的,万物不息,万物不止,万物未竟。这场永无止境的变迁是现代社会的枢轴。不断变化不仅意味着事物会变的不一样,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案前行,必然而然。

第1章 形成 Becoming

万物要持续生存,就要不断升级,未来的科技生命将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这一切循序渐进,是一种“形成”,它是一种变化方式不断变化的进程。我们与动物祖先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仅满足于生存,还要疯狂着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我们创造,推动我们成长。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及我们的社会。

拥抱未来和未来的“形成”,我们所瞄准的未来,是当下就能看到的、“形成”这种进程的产物,我们可以拥抱眼下这些将会成为未来的变化。

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天比今天更适合发明创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比此时此刻更有机遇,更加开放,有更低的壁垒、更高的利益风险比、更多的回报和更积极的环境。

我们正在“形成”,你没有迟到!

第2章 知化 Cognifying(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将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本书中描述的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业,加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会越大。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智能时代。廉价的并行计算、大数据、更好的深层次的算法。

人工智能(AI)也可以表示异类智能(Alien Intelligence),它的相异性对人类来说会更具价值。未来,那些被赋予实体的,会有各种不同形状、体积和功能配置的异类智能(机器人)将获得我们最多并关注。

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工作分为四大类: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

第3章 流动 Flowing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件。数字经济就是这样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自由流动的复制品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全球通信系统的本质中留下了烙印。

经济学有一条颠扑不灭的定理:一旦某种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当复制品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原生性(是在交易时产生的、无法复制、克隆、存储、伪造的特性或品质)为免费的复制品增添了价值,包括: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得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要满足以上8种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在源于对内容分发的掌握,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流动性的四个阶段:固定、罕见;免费、无处不在;流动、分享;开放、变化。

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第4章 屏读 Screening

“屏读”不仅仅是阅读,包括阅读文字,还包括观赏文字、阅读图像。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阅读变得社交化,通过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再只是我们正在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以及读书时做下的笔记。

链接和标签或许是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发明,一本书以连接的方式被收录进万能图书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作品,无论语言,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开放),它的文本就不再会独立于其他书籍中的文本,它们全部都是相互关联的。根据定义,一本网络化的书籍,是没有中心的,并且到处都是边缘。

屏幕还会观察我们,会成为我们的镜子,映照我们自己的自我,屏幕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永远不会远离各种屏幕,屏幕将会为我们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

第5章 使用 Accessing

对事物的占有不再重要,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重要。就某些方面而言,使用权要优于所有权,以至于使用权正在开拓经济的新领域。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作用。

减物质化:数字科技通过加速产品向服务转变来促进减物质化趋势。服务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种不间断的关系,使用模式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拉得更近。

按需使用的即时性:使用性也意味着使用新事物时要做到近乎即时的传递。

去中心化: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促成了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

平台协同:平台是由一个企业创建的基地,使得其他企业可以在其基础上创建产品和服务。

云端:云端的核心是动态分布的,它的记忆和工作是以大量后备存储的方式在众多芯片里。今天在网络上做的人多数事情都是借助云计算来完成的。

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第6章 共享 Sharing

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是所有高级水平群体活动的基础,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

合作:社会化机构的全部要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集体行为可以创造一种只有当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时才会有的附加价值。

协作:有组织的协作所能取得的成果要超出临时的合作。

集体主义:共享技术的目标是同时最大化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力量。

单纯的底层力量并不足以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仍需要一点一点自上而下的干预。

数字时代是那些非畅销品——被低估、遗忘的作品的时代,借助共享技术,最冷僻的兴趣将不再孤独。

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当我们将我们的失败进行共享时,我们会学的更快,工作做得更好,在协同工作中越早开始共享,成功和收获就会越早到来。

第7章 过滤 Filtering

理想过滤器:首先,先查收下我认为我会喜欢的东西;第二,我想知道我的朋友喜欢什么;第三,推荐某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的全都流。

从人类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内容扩张的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聚集。

诺贝尔奖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那么注意力在哪,金钱就会流到哪。
众多网络平台的空前繁荣,都源于它们有着人量的基础设施负责过滤这些对于商品的注意力。

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一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体验,无法被复制的。除体验以外的每样东西都在逐渐的变得商品化,逐渐变得可以过渡掉。

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造新东西,这些新东西中,首要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渡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突显我们之间的差异。

第8章 重混 Remixing

纽约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太的价值。

圣塔菲研究所经济学家布莱恩•亚瑟:所有的新技术都源于自有技术的组合。

增长和技术都来源于重混,也适用于媒介增长,创新者将时期简单的媒介形式与后期复杂的媒介形式重新组合,产生出无数种新的媒介形式。

数字比特流最为重要的特性是可互换性,这使得不同形式的媒介可以轻易的变换形式,产生变革,以及互相融合。

新媒体的流动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轻松的理解动态影像并灵活运用,有了成熟的可视化技术,就可以为新媒体的任何物体、画面或场景添加脚注,而素材就是其他的物体、画面或电影片段。

媒介中正在发生的另一项变革可总结为“可回放性”,这将会营造出一种新的文化。

重组才是创新和财富的唯一动力源泉,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第9章 互动 Interacting

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现场感会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虚拟现实设备的互动效果是维护用户体验的要素,各个层面上的互动效果将会扩散影响到这个技术构造的虚拟世界的其他方面。各种虚拟世界中最棒的那些激发出深层次的现实感来源于大量其他人的参与。

未来的几十年里,互动事物的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前进。

⑴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这些感官能力借助技术反过来也提升我们与技术的互动水平;⑵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⑶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

在人类短短几十年寿命期限中就能“扰乱”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平台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是第二个平台;下一代颠覆性的平台就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塑造的强烈现实感将原本互相矛盾的两种特征放大了——它提升了现实感,使得我们可能将虚假的世界当作真实的;同时它又支持虚构,将假象发挥到了极致。

未来的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新型互动方式的发掘。

第10章 追踪 Tracking

几十年后,任何被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将包含一块能联网的芯片,广泛联网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精确追踪一样东西是如何被使用的。物联网的设计是用来追踪数据,云端的作用是保存数据,任何接触云端的东西都能被追踪,也一定会被追踪。

未来50年,所有先前无法测量的东西都被量化、数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踪,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

我们会生产关于信息的信息(元信息),元数据是一种新的财富,因为比特与其他比特发生关联时,价值就会提升。

如果今天的社会媒体教会我们一些关于人类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分享的冲动胜过保持隐私的愿望(虚荣战胜了隐私)。

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

在未来的20年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我们追踪和创造的所有信息,放到它们最原始的级别去理解,数据科学家们将这个阶段中的信息称作“机器可读”信息,因为参与“无限多级”级别工作的将是人工智能。当你听见“大数据”这个词时,指的就是这些内容。

经过实用人工智能的追踪、解析和知化,这片浩瀚的信息“原子海洋”会被塑造出上百种新形态、新奇产品也及创新服务。

第11章 提问 Questioning

最好的问题不是能让我们得到答案的问题,什么才是完美的问题?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一个好问题挑战现存的答案;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一个好问题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得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一个好问题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一个好问题重新构造自己的答案;一个好问题是探索、设想、猜测,是能带来差异的分歧一个好问题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一个好问题不能被预测;一个好问题将代表受教育的头脑;一个好问题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的青睐,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 开始 Beginning

“霍洛斯”(holos):全球级别的层级,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

最初看来,这个规模巨大、无处不相连的新平台就像我们传统社会的自然延伸,它似乎只是在已有面对面的关系中加入了虚拟关系,当这些事情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会到达一个拐点,或是一个复杂的零界点,在这里,变化是不连续的,于是相变发生了——我们会突然处在全新的阶段,那是一个具有新常态的不同世界。

这种相变过程已经开始,我们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