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我已经明白,如果我不对自己满意,那么我永远也不会对生活满意。
插图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引领十三五改革》
读完《供给侧引领十三五改革》后,觉得值得特别推荐,这种经济学不同作者文集的书,等于一个论坛,各个作者是骡子是马上台遛一遛,有的经济学家实际是官僚,文章空的很,有的经济学家真有见解,比如许小年吴敬琏滕泰等,薛兆丰虽然对市场原教旨主义泥古不化,但是本书内为滴滴呐喊还是有道理的。马化腾张瑞敏的文章理论不太多但是也很有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很多,例如经济学者:吴敬琏、厉以宁、周其仁、林毅夫、许小年、张维迎、陈志武、李稻葵等,企业家:马化腾、张瑞敏、俞敏洪等。这些人我都很喜欢,可以说自从上了大学,我对经济文化历史的态度,几乎都是受到这些经济学者的影响。他们很多的交锋和讨论构建了我的世界观。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吴敬琏对新常态的特征总结为两点。第一,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下行通道;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他指出,要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促进创新、优化结构,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三期叠加”造成的各种矛盾。三期叠加中,第一期是增长速度换挡期,速度下降;第二期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优化原本存在问题的经济结构;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厉以宁说:“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生存”。他还指出,创意总是先于创新,任何发明和创新都以创意为突破口。创业家的最大功绩就是在于把创意和发明引入经济,落实于创业行动。而创业就是建立有核心竞争力、拥有知识产权并且能继续开拓市场的市场主体。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他把现状的原因归咎于制度不合适。

供给侧改革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刘胜军批评林毅夫之前的观点——中国的告诉增长还可以再维持20年,所以这也间接的影响到我对林毅夫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的同时那个人也影响着我们讨厌他所讨厌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中林毅夫的这篇文章,我觉得他也不是那么讨厌。因为在这本书中,他给他的观点之所以失败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说到,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节节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外部性、周期性地,而不是中国崩溃论者所说的中国内部的体制原因。说心里话,我不是很满意这句解释。因为通读这本书,你会知道,中国之所以进入新常态,这两个原因都很重要,而主要的原因我们不能归咎于外部原因,因为内部原因也很大。就如厉以宁的分析,企业方面,他用四句话建言企业发展:第一句话,让产品更个性化;第二句话,让服务更人性化;第三句话,吧品牌知名度在国外打响;第四句话,把消费者留在国内。我很敬佩厉以宁,他的分析很贴切。我们过去的高增长,其实只是政府针对水泥、钢铁、光伏等产业的投资带动的。而老板姓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没有,创新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企业没有。这些导致,国内消费减少,国外消费加大,例如去日本购买马桶盖。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李佐军说,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李佐军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只是增长等要素升级。我想,李佐军说的这些都是政府在做的事情,例如“大众创业、万种创新”,营改增和简政放权。
张茉楠指出,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仰仗于“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而现今,他们都很难持续。她给的建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建议,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要素生产率。
这本书可谓是解决中国经济现状的百科全书,每一位经济学者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言献策,受益良多。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和中国政府的决策非常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