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插图

老人与书
老人与书
说起读书,自以为上了近二十年的学的我应当是读了很多书的,然而细细想,能叫上书名,完完整整读下来的著作竟少的可怜,一直读的都是理化科学和期刊文献,对名著鲜有问津。
恰值单位搞读书月,从单位取了一套平凡的世界,读了起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小说对生活的细节,人物的刻画,历史桥段的重现深深的吸引了自己,而且,虽说是小说,然而其中每一个人物又都是那般有血有肉,书中人物的个性和处事方式,反过头来,还给自己很大的启发,而且自己很享受这种轻松自在的读书心态,这一点是在阅读理化科学知识类书籍中大不一样的。
也许是怀着对读书的向往,最近去了趟国家图书馆,其场馆建筑的恢弘气势,内部配置的高端大气,倒也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惊,里面的读者形形色色,倒也是在校的学生居多,大部分都是在里面完成功课,当然了也有看电影,打游戏的,看来这一点跟我在学校时期并无太大的区别,然而走到一处转角,一位老者的形态深深吸引了我,看着装像是进京务工的农民同志,年纪也有些大了,手里捧着一本历史传记,十分入迷的读着,以致于身体都不自觉的随着书中的情节扭动了起来,我在旁边暗暗的注释了老者许久,偷偷的拍下了他读书的身影,是的,他就是这要佝偻着身子沉浸在书中描绘的另一番天地中,他也并不像饱读诗书,超凡脱俗的气质老人,就如同我从小生活在的村庄里的普通老人一样,然而对于书籍的热情,不由得让我从心中起敬。
我深刻的认识到,不管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知识文化怎样,人们都有追逐精神世界富足的需求,需求的境界可能不一样,但渴望获得精神世界的富足是一样的,这一点,让我有些羡慕民国的年代,我不曾经历,但是从书中可以读出来,那是一个有味道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学上大师辈出的年代,是一个诗歌小说才华洋溢于纸墨间的年代,动乱的年代反倒造就了一批批自强不息、精神富足的人们,不像如今,全民创业,全民风投,周围经济领域的成功人士到处游学宣讲,成功学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在拼命的想要功成名就,然而可笑的是成功的指标又都变成了钱赚的多少,我不愤于这种现状,但也逃脱不出来这一魔咒,十分害怕就在这社会的盲流里随波荡去。

读书破万卷
以前总是喧嚷着努力实现财富自由,似乎所谓的各式各样的理想抱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就是实现自身的财务自由,知道后来在微博上看了一句话,努力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自由,才恍然大悟,虽然自己学业和工作都还不错,未来发展的前景也算客观,却总是踟蹰、总是迷茫害怕,因为一心总是在想着追逐财富,实现财务自由,而在当前的体制下,财富的积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精神上的软肋才使得自己总是担忧,总是害怕,由此看来,精神上的自由是更深刻的人身自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与财富自由相辅相成,又高于财富自由的追求境界。
如今,人们慢慢又开始信佛入教,拜鬼敬神,大抵也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匮乏吧,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由,反倒在精神世界给自己设立了一种屏障,一种敬畏,在精神世界为自己寻找一种依托,找寻一个依赖,已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鬼神论,倒也是这种依托与依赖显得坚不可摧,稍有不安,就付诸于念经诵道之上,无异于是在自我催眠,所谓的心安和精神慰藉,也正是这种自我催眠产生的作用吧。想到这里,以前许多智者人生突然顿悟,反倒遁入空门,在我看来十分之不解,所谓顿悟,应当是到了精神境界的独立自由,却又反过头给自己设立了佛、道、鬼、神的精神壁垒,也许确实看透了很多世间事事,却跳不出佛、道、鬼、神之论,也无法称之为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吧。很自然的联想到大概是匮乏于科学,理化知识的不足才设立出来的精神壁垒吧。
言至此,似乎也正是道出了自己一直的迷茫的根本,自己到底应当追求的东西:知识自由、财富自由、精神自由。而不能仅仅的执着于财富自由,人活一世,别让自己后悔,有所感悟,就要努力在当下,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加彻底的“自由”。